python 中单下划线和双下划线属性的访问机制
在 python 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类属性名前面带有下划线,例如 _A 或 __B。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代码风格约定,但实际上,双下划线(__)会触发 Python 的命名修饰机制(Name Mangling),这与单下划线(_)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提问者发现,在定义了 _A 和 __B 两个属性后,可以直接访问 _A,却无法访问 __B,并收到错误提示。这正是 Python 命名修饰机制的结果。
单下划线 _A 仅仅是一个命名约定,它表示该属性是“受保护的”,通常暗示其他开发者避免直接访问它,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机制阻止直接访问。 它主要用于提醒开发者,这个属性是内部使用的,修改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期的后果。
而双下划线 __B 则不同。Python 解释器会对双下划线开头的属性名进行转换,这被称为命名修饰。 转换后的属性名通常是 _类名__属性名 的形式。 例如,在 A 类中,__B 会被转换为 _A__B。 虽然你依然可以通过 _A__B 直接访问该属性,但这并非推荐的做法,因为它绕过了 Python 的命名约定,破坏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
立即学习“Python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因此,我们可以说 Python 的下划线只是代码约定,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访问权限控制机制(如 public、private、protected 等)。双下划线的命名修饰,更像是对属性的一种弱保护,主要目的是避免与子类或其他模块中的属性发生命名冲突,而不是真正的私有属性。 它依然可以通过特殊手段访问,因此下划线仅仅是约定俗成,用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